老式“滾元宵”成了搶手貨
來源:魯南網 編輯:周磊 發布時間:2019-02-18 16:01

“南方包湯圓,北方滾元宵。”元宵節臨近,市場上的老式滾元宵走俏,成為搶手貨。一顆元宵是如何滾出來的?18日,記者走訪做了10年元宵的王興良師傅,他現場展示了制作元宵的復雜過程。王興良說,自大年初七開始,他家元宵平均1天營業額在3000元左右,僅糯米面粉便能用掉10多袋。
記者 邵琳 孫飛霞
10年老手藝做滾元宵
黑芝麻、五仁、紅糖……各種和好的餡料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,放在笊籬里,在糯米粉漿里輕輕一蘸,接著倒進大盆或者簸籮里,撒上糯米粉,有節奏地搖搖搖,滾滾滾……再沾漿,瀝干,放盆里,加點粉,搖搖搖,滾滾滾……重復搖滾四五次后,餡料丁逐漸被糯米粉包裹起來,成為一顆顆圓滾滾的元宵。18日中午12點,在沂蒙路與金壇路交會處附近的集市門口,王興良正在手工做元宵。
王興良說,他們家自2009年開始手工做傳統元宵。“一顆元宵需經過泡米、晾曬、碾磨等多道工序,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。”
“首先選購上好的米,然后將挑選好的糯米浸泡24個小時。糯米泡好后,撈進筐里瀝干水,就可以放進石磨里磨粉了。”王興良說。
除了糯米,餡料制作也頗有講究。王興良表示,前一天晚上將黑芝麻、花生等研磨成粉,然后放進熬制好的糖漿里,用和面機攪拌均勻。然后把餡料放在案子上攤成圓餅,再用刀切成塊狀,每塊約8克重,全部手工完成。
“如果餡不均勻,滾出的元宵個頭就不一樣、不圓。當初光切餡便苦練了很久。”王興良回憶說。
最愛老元宵中的家鄉味
“來1斤黑芝麻的元宵,再來1斤水果味的。”盡管空中飄起了小雪,但前來購買元宵的老顧客依然絡繹不絕。王興良告訴記者,今年他家從大年初七便開始售賣元宵,平均每天營業額在3000元左右,需要用掉約200斤餡料、10多袋糯米面粉。“去年元宵節當天賣了1萬多元,期待今年也能有個好銷量。”
“相較于超市售賣的湯圓,傳統元宵沒有添加動物油,不僅耐煮,入口也更加軟糯、清爽。除了傳統的黑芝麻、紅豆沙、紅糖外,今年還根據消費者口味需求,新增了水果、低糖等餡料。”王興良介紹道。
在王興良的記憶當中,10年之前,他所在的這條街上,用傳統老手藝滾元宵的作坊不下10家,但現在已經少之又少。
“個別作坊轉型采用了機械化滾筒代替人工以節省人力,再加上市面上各種包裝精美的成品湯圓層出不窮,愿意采用傳統手工滾元宵的作坊越來越少。”王興良說。
連續滾了近2個小時的元宵后,王興良放下手中的簸籮,捶了捶有些僵直的胳膊和后腰。“我覺得人們吃的就是一個傳統的家鄉味,不能辜負老顧客們的期待。”王興良說。
“王師傅家的元宵勁道耐煮,而且黏而不膩,口感好,我們全家都喜歡吃。我小孫子也特別喜歡新品種——水果味元宵,今年已經買了3次了。”正在選購元宵的張女士笑著說。
記者體驗
滾元宵既講究巧勁,又是個力氣活
本著“實踐出真知”這一原則,記者也忍不住現場拜師學藝,搖起了簸籮滾元宵。哪知滾元宵看起來簡單,可真正上手一試才知道,其中處處皆學問。不但兩只手用勁要一致,還得會用抖手腕的巧勁兒。
“雙手分開,抓住簸籮,前后緩緩搖動,用力要一致,搖的同時顛一顛。”按照王興良傳授的技術要領,記者雙手牢牢抓住簸籮一側,用力前后搖動起來。
“停停停,手法不對,要小幅度快速地搖。”“兩只手用勁要一致,不然容易大小不均。”“哎呀,你用勁太大了,餡料都要蹦出來了,放松放松。”……記者搖了沒幾下,就被王興良指出了一堆問題。
“你看我們搖的都是圓的,你滾的元宵怎么有棱有角?看看這幾個,之前裹好的糯米粉都讓你給晃掉了……”看著記者的實踐成果,王興良有些哭笑不得。他說,滾元宵靠的是手上的巧勁兒,在前后晃動中,要讓元宵在面粉中充分滾動,這樣滾出來的元宵才能又圓又鼓。
在王興良的又一番手把手指點下,記者的技術總算有了一點進步,被師傅夸獎“看上去可算像那么回事了”。只是手動滾元宵對手腕、雙臂以及腰部力量都是個考驗,隨著元宵越滾越大,簸籮也越來越沉,才搖了不到10分鐘,記者已經感到手腕發麻,胳膊酸痛。
“滾元宵,既講究巧勁,又是個力氣活。過去生意忙的時候,滾上一天,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。”王興良說。不過他坦言,看到滾元宵這么受歡迎,自己也是累并快樂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