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京滬高速從臨沂一路向南而馳,至臨沂樞紐轉上嵐曹高速向西而行,很快就進入了享有“中國蔬菜之鄉”美譽的蘭陵縣。
放眼望去,公路沿線處處沃野綠疇,大棚如云。
在位于向城鎮的蘭陵西出口,沿匝道盤旋而下,出了高速就進入了蘭陵大棚蔬菜的發源地。向城鎮大棚蔬菜種植面積6萬畝,年產值達20億元。這里產出的菜,從嵐曹高速上路,轉上雙向四車道的京滬高速,七八個小時直入江南,用當地人的話說:“咱的菜,上午還長在自家的菜地里,下午就進了上海人的菜藍子。”
蘭陵融入長三角,高速公路功不可沒。運菜車下江南,從以前的十幾個小時車程縮短到七八個小時,無論是對蔬菜保鮮,還是應對菜價波動,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。
蘭陵縣向城鎮徐皇路村的大白菜喜獲豐收。
名聞遐邇的魯南蔬菜批發市場,就建在高速出口附近。
5月20日,市場上車輛往來穿梭,人潮鼎沸,熙熙攘攘。在這里,每天200多萬公斤蔬菜南下,上演著車輪滾滾下江南的宏大場景。
眼下正是蔬菜上市旺季,市場全天24小時都在上貨走貨,各類菜品“齊聚”。正在等待裝車的卡車司機小高說:“京滬高速擴成雙向四車道后,堵車的難題解決了,節約了小一半的時間,跑起車來那叫一個爽。”
蔬菜行情一日多變,殊難逆料。但“唯快不破”,以速度換時間成為應對行情最牢靠的招法。京滬高速路的改擴,縮短的是時間,加速的是與長三角融合的進程。
據了解,依托高速大通道,向城鎮物流企業如雨后春筍,近幾年已發展到30多家。
高速路,不僅拉動著蘭陵的物流業飛跑,還推動了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,讓蘭陵蔬菜再次站上了高質量發展的“風口”。
嵐曹高速蘭陵西出口大約500米,就到了蘭陵縣鴻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。一排排鋼結構大棚,儼然一座座廠房。
進入棚中,體感舒適如春。環境采集信息大屏顯示著空氣溫度濕度、光照強度、二氧化碳、土壤溫度濕度等指標,一目了然。
時令已入芒種,棚中辣椒漸次成熟,掛在一米多高的植株上,紅彤彤的鮮艷醒目。為了增加植株承重,每棵辣椒都用尼龍繩拉吊,便于植株上爬生長。
郭軍見,這位70后是蘭陵縣鴻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。2010年初,他發起成立了這家合作社,核心基地占地面積320畝,社員發展到5000余戶,輻射蘭陵及周邊200多個村莊。集蔬菜育種、繁育、推廣,新型棚體建造及新技術、新材料的應用與推廣、農業技術培訓、蔬菜種植、加工、銷售為一體,為菜農提供綜合性服務。
魯南蔬菜批發市場的工人在把蔬菜分揀裝箱。
10年多時間,合作社累計投資4500余萬元先后建成了標準化蔬菜種苗繁育工廠兩處,主要針對合作社社員及周邊縣市供應為主,面向全國供應為輔的訂單式生產經營模式。生產中執行工廠化、標準化、專業化的育苗管理準則,現已發展成為魯南蘇北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種苗繁育工廠,一次性育苗能力可達1500萬株,年綜合育苗能力可達1.8億株以上。
從種菜賣菜,到賣生產經營模式,這里的合作社不僅讓菜園子大面積地發酵,而且還讓以高科技為支撐的生產經營模式得到大力推廣,實現了蔬菜品質的大提升。
一條高速,聯通了魯南和江南,給當地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勢。
去年以來,“產自臨沂”融入長三角的號角吹響了。怎么融入?是向城鎮黨委書記莊文武最近一直在思考的課題。
莊文武告訴記者,向城鎮有3萬多人常年往來穿梭于江南,成為對接長三角的生力軍。但要想真正地融入長三角,光有這些“硬件”遠遠不夠,還需要地方政府提供產業升級的“硬核”。這個“硬核”,鎮里瞄準了大數據,以構建大數據系統推動產品的標準化生產、市場的精準化運營。比如,南方目的地城市一天的蔬菜需求量是多少,消費者對品相、品質及口味的要求,甚至對于廚余垃圾的處理,都將實現精準的數據化管理。
上午10點多鐘,嵐曹高速蘭陵西入口,裝滿各種蔬菜的大車一輛接著一輛,駛上高速,向著長三角地區飛馳而去。
臨報融媒記者 孫成思 田學富 李慶娟 通訊員 盧園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