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助推全市新舊動能轉換,實現高質量發展,臨沂市人民政府印發《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發展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的實施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意見》)。
到2020年,R&D 占比達到2.8%左右,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570 家以上,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%左右,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00家。
建立“互聯網+科技服務”新模式
《實施意見》提出從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、創新科研項目管理機制、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、完善科研資金管理制度、建立健全科技評價體系方面推進科技管理機制改革創新。
深化科技管理部門改革,完善監管機制,實現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的根本轉變。建立“互聯網+科技服務”新模式,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。堅持權責統一,委托專業機構承擔科研項目評審、評價和驗收等管理工作。加快建設全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統,實現項目信息化管理。
在資金方面,《實施意見》指出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科技創新資金,優化投入方式,提高使用效益。市級財政科技資金突出產業導向,重點支持“十優”產業和“四新”項目。通過無償資助、貸款貼息、以獎代補等方式,實現財政資金投入渠道多元化。
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創新平臺一次性獎勵50萬元
《實施意見》指出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,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申報“綠色通道”。加大獎補力度,在省一次性補助的基礎上,對新認定(包括3年到期重新認定)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小微企業,市財政一次性獎補10萬元。
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。設立市級創新券,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和具備一定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企業,在委托或聯合科技服務機構開展研發、科技咨詢、研發儀器(設備)購買等方面產生的費用,按一定比例給予補貼。
加快企業研發機構建設。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及新型研發機構,鼓勵實行獨立法人化運行,支持符合條件的平臺升級。對新認定的國家級、省級創新平臺,一次性分別獎勵50萬元、30萬元。
加快培養復合型、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
為激發科研機構創新活力,賦予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,推動科教融合發展,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。在高校開設需求導向的應用型學科專業,加快培養復合型、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緊缺急需專業人才。支持臨沂大學牽頭成立校際聯盟,推進臨沂大學科技園建設,打造環臨沂大學創新激發區和創業孵化圈。
此外,打造一流高端創新平臺。加快建設支撐我市產業創新發展的創新平臺載體,支持國內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業來我市設立研究院或其分支機構,推進中國物流科技產業研究院、中科院計算所臨沂分所、浙江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、山東交通學院臨沂研究院、鋼鐵產業研究院等高端創新平臺建設。
加強農村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。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,構建以省級及以上農業科技園區為引領、以市級特色農業科技示范園為依托、以星創天地和農科驛站等農技推廣平臺為紐帶、以科技特派員為服務主體的農業科技“四位一體”創新體系。
全社會研發投入力爭每年新增10 億元
《實施意見》還指出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力度,加大人才引進、培育力度,優化人才發展環境。積極爭取國家、省資金扶持,不斷加大市級財政科研投入力度,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,撬動更多金融資本、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“脫虛向實”,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。全社會研發投入力爭每年新增10 億元。
促進科技和金融緊密結合,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,省、市、合作銀行三方按35%、35%、30%的比例共擔風險;市以下政府承擔的風險補償金按照現行體制由受益財政負擔。并且設立2 億元市新舊動能轉換創投基金,加大對初創期、成長期科技型企業的投資扶持力度。
此外,推進科技交流合作,強化國內科技合作,深化國際科技合作。鼓勵我市企業與國內高層次應用型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。擴大科技對外開放,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,突出科技合作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中的重要地位,吸引沿線國家地區政府部門、科研機構、知名大學和我市企業開展高層次、寬領域、多形式合作。
臨報融媒記者 徐文敏